最近,鄭州市對“煙花爆竹禁還是限”的問題進行了大爭論,針對這一爭論,今天《北京晨報》發(fā)表了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魏潤身教授的一篇文章:《禁放煙花大勢所趨》。我認為魏教授這篇文章從論據(jù)和邏輯上都是極其荒謬的。
魏教授在論述“禁放”與“保持文化傳統(tǒng)”的矛盾時這樣寫道:“隨著霧霾天氣的有增無減,隨著霧霾及各種污染源頭的難以遏制,我們是要人類生存的環(huán)境、要全民的健康、要將我國急速增長的肺癌危害有所控制,還是割舍一些文化的傳統(tǒng)與習俗?權衡利弊迫在眉睫。”
很明顯,魏教授是在偷梁換柱,將“霧霾天氣的有增無減”完全歸罪于燃放煙花爆竹。事實上,今年我國很多權威科研機構經過深入研究表明,霧霾主要原因來自于工業(yè)排放、汽車排放、生活燃煤等源頭,沒有那份嚴肅的科研報告提出煙花爆竹燃放是霧霾和污染的主因。魏教授在文章里為什么只字不提那些真正的主因,而只將矛頭指向煙花爆竹燃放呢?是為了轉移公眾視線,還是為了掩蓋制造污染的真兇?
魏教授在這段文字里提出“我們是要人類生存的環(huán)境、要全民的健康、要將我國急速增長的肺癌危害有所控制,還是割舍一些文化的傳統(tǒng)與習俗?”這一問題,這個問題看似是代表正義,是為了人類健康大局著想,但魏教授所使用的邏輯確實極其荒謬:為什么要對文化傳統(tǒng)習俗進行割舍?就是因為“霧霾及各種污染源頭難以遏制”。前面說了,霧霾和各種污染的源頭與文化傳統(tǒng)根本搭不上關系,將這兩者作為因果關系,真的不像一位教授所具有的邏輯水平。按照魏教授的邏輯:一個人因為腳上長瘡無法根治,所以應該將其手臂鋸掉;或者說:現(xiàn)在社會上有些腐朽的文化在泛濫,所以應該將北師大的文學院撤掉。
魏教授關于支持“禁放”的另一論述就是:“甲午兵敗的原因之一,也是因為我們端槍的士兵,由于長期把火藥當成禮花發(fā)射,瞄準的大多是天空,彈多虛發(fā),還談何命中率殺傷力?”讀到這里,我被教授的驚人想象力給震撼了,原來清朝甲午戰(zhàn)爭的失敗的原因是這個。我都不好怎么評論了,只能大膽預測:這一發(fā)現(xiàn)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也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。
魏教授最后一段的論述就更加讓我看不懂了:“更何況燃放煙花的主要群體已經不是孩子與青年,我們不必為所謂的傳統(tǒng)顧此失彼,環(huán)境第一、生存第一是天經地義的。”習主席號召要發(fā)揚和傳承中華的文化傳統(tǒng),而魏教授卻說,孩子們不關心的傳統(tǒng)我們都可以拋棄了。好家伙,這下我們的教育部門可省事了。
仔細讀來,魏教授的文章通篇謬論,不過也代表著當前社會上一些人的偏見思想,正是在這種偏見思想影響下逐步將煙花爆竹妖魔化。燃放煙花爆竹確實會對局部空間和局部時間產生一定的污染,但這種污染極其有限,其對環(huán)境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。在環(huán)境惡化時期,為了不加重城市空氣污染,對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進行限放也是理所當然的。煙花行業(yè)積極研制更安全、更環(huán)保的煙花產品也是其職責所在。但這些決不能成為拋棄煙花爆竹這一古老文化傳統(tǒng)的理由。
注:以文章含有附件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