焰火又稱煙火,大型慶典的又稱文藝花,是中國古代四大發(fā)明之一的黑火藥在民間與藝術上的發(fā)展和延伸,具有悠久的歷史。在中國從火藥的發(fā)明、爆竹的問世、煙花的出現、焰火的升華,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,焰火已成為中國具有獨特風格傳統(tǒng)工藝品,成為滿譽世界的夜空藝術,成為世界各地慶典的天幕壯景。
我國古代火藥的應用,先用于軍事,后用于煙火。最早出現的使用硫磺等做可燃物,使用硝和硫磺做火藥的記載是在唐朝之前“火攻”戰(zhàn)略上,奠定了焰火發(fā)展;鹚幣浞缴险f,伴隨著中國古代一個神奇的傳說,用火燒竹竿,發(fā)出“啪”、“啪”的爆裂響聲。在除夕之夜來驅趕一個叫“年”的兇惡殘忍的怪獸,成為當時家家戶戶、庭前爆竹驅鬼的風俗。隋唐時期,人們開始將黑火藥裝入竹筒里,并安裝上引線,點燃引爆,這就是早期有藥爆竹。經過不斷實踐,又將竹筒改為紙筒,這就是現代爆竹的雛形。到宋朝時,爆竹已由單響發(fā)展成將許多爆竹用藥線串在一起燃放,稱之為鞭炮。
有了開始于唐,盛行于宋的爆竹制造,焰火也迅速地在宋興起。宋朝對焰火記載非常之多,諸如品種有“煙火、起輪、流星、水瀑”等,并開始出現“賣煙火”的行業(yè),燃放規(guī)模也開始壯大。一些記載中,大量渲染宮廷中燃放煙花的盛況空前,煙火效果也逼真,如南宋學者趙孟寫道:“人間巧藝奪天工,煉藥燃燈清晝同。柳紫飛線輔地白,桃花落盡滿街紅。紛紛燦爛如星隕,霍霍喧喧似火起。”
明清時期,焰火生產得到了較大的發(fā)展,突出表現在品種繁多,制作精細,燃放壯觀。明朝時出現了各種火藥與煙火劑的配方,制造與效果,可以出現各種顏色燈火、流星。到了清朝,在乾隆年間,正式記載了北京焰火的歷史,在潘榮升的《帝京歲時紀月生》中載:北京的爆竹有“雙響震天雷”、“升高三級浪”、“霸王鞭”,煙花有“地老鼠”、“水老鼠”、“竹節(jié)能”、“泥蕭花”、“金盆撈月”、“疊落金錢”、“大梨花”“千土菊”等,當時京城已有勛戚富有之家,通宵為樂。
到了清末光緒年間,中國的爆竹又開始流傳出口到中國相鄰國家,如:日本、印度、南韓等國,全國從業(yè)煙火之人達幾千人之多。當時的慈禧太后對煙花更是嗜好尤甚,這就更加促進了北京煙花的發(fā)展。清光緒年間,已有燈節(jié)記載:在北京每至燈節(jié),內廷筵宴,放煙火……花炮棚子制作各種煙花,有盒子、花盒、煙火桿子、線穿牡丹、金盤落月、旗火、飛天十響、八角子、天地燈等。富室豪門,爭相購買,銀花火樹,光彩照人……
解放前夕,由于國民黨政府腐敗,民不聊生,北京煙花發(fā)展進入了一個停滯階段。北京那些幾代人專為清廷生產煙花的小作坊或家庭小手工工場,這些傳統(tǒng)焰火世家,已經奄奄一息,前途堪憂。分布在:小市口南的“順城”(許家),東直門內的“永樂”(郭家),西便門的“萬興”(賈家),興隆街的“興隆”(齊家),火神廟的“永聚”(楊家),廣渠門內的“永順”(段家),新街口的“趙鑫武”、“永增”(張家)、“花炮”(史家),完全失去焰火發(fā)展進步的生機,只是作為糊口的手段。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國宣告成立,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。在開國大典之夜,解放軍戰(zhàn)士在天安門廣場向空中發(fā)射了成千上萬的彩色信號彈。那輝煌的色彩,那燦爛的信號焰火與共和國的大典開始結緣,成為大典喜慶氣氛的重要標志。
1956年,為了適應新中國建設和慶典的需要,百廢待興的焰火行業(yè)開始了勃勃生機。北京市政府決定將當時的7家煙花小作坊合并,創(chuàng)建成立了北京市禮花廠。當年投入生產,結合幾家各自特點,將宮廷焰火與民間鞭炮有機結合,優(yōu)勢迅速發(fā)展,為北京焰火、北京禮花的傳統(tǒng)工藝,繼承與發(fā)展奠定了基石。當年首批優(yōu)質產品遠赴蒙古人民共和國,創(chuàng)新產品“銀龍金錢花”、“串龍球花”等,1000多發(fā)禮花彈,閃耀在烏蘭巴托國慶之夜。
1959年,國慶十周年大慶,北京決定燃放焰火來喜慶這一重大節(jié)日。北京市禮花廠隨著幾年的穩(wěn)定發(fā)展與技術安全可靠,開始承擔大典禮花生產任務。國慶之夜,北京市禮花廠在原有50多個品種基礎上,又創(chuàng)新十幾個新品種和30種傳統(tǒng)焰火,極大豐富了國慶天安門廣場夜空。北京的禮花第一次登上了大典的圣堂,開始了它壯麗的前程。這一年首都國慶指揮部還從全國各地煙花廠調集50余人,利用北京市禮花廠設施,專門制作地方特色民間煙花,在北京各大公園作為地面煙花和水上煙花燃放。這些外省技藝人員的北京獻藝,使北京得到了一次充分學習、充實自己的機會,使北京成為全國焰火技藝的中心。
隨后的十幾年間,北京市禮花廠作為國慶大典的專門生產企業(yè),一直承擔著國慶節(jié)、五一節(jié)每年的禮花燃放生產任務。它的產品質量、產品花色、焰火水平能否表達出大典的充分含義,關系到國家大典活動的成功。中央及市領導都非常關心禮花廠的發(fā)展穩(wěn)定,禮花廠的安全與生產情況,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親自過問過北京市禮花廠的生產,他鼓勵工廠:“人家都說中國禮花好,世界聞名了,但是我們不能不求進步了,應該有新的改進,新的創(chuàng)造”。他還以獨有的細心,指示工廠在生產中“要花樣多,燃燒要干凈,不要掉臟東西,要嚴格試驗,要高標準要求”。周總理的指示為北京市禮花廠、為北京焰火發(fā)展,指明了開發(fā)的方向。
從1971年起,由于政治上與經濟上的原因,國慶不再燃放焰火了,產品也從國內慶典轉向國外出口。到1980年末,禮花廠宣布解散,只保留建制……
1983年底,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中國,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。改革開放的大潮,市場經濟的大浪,給共和國帶來了新的生命,也給北京市禮花廠、北京焰火帶來了新的生命。為慶祝國慶35周年大典,為慶祝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成績,中央決定35周年大典燃放焰火,以壯國情。市政府批準重新組建北京市禮花廠,隸屬北京市工藝美術品總公司。在市政府關心下,總公司領導下,禮花廠500多名職工奔赴大興新廠,用最短時間為35周年大典生產出35000枚禮花彈,2000盤組合煙花,創(chuàng)造了禮花行業(yè)當年建廠、當年投產、當年完成慶典任務,譜寫了一曲禮花人創(chuàng)業(yè)的焰火凱歌。這一年禮花廠的攻關小組推出幾十個新品種,圓滿完成了國慶大典任務,受到市領導與總公司領導嘉獎,立功表彰。
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進程,市場經濟將企業(yè)、也將焰火推向更高的發(fā)展階段。國慶40周年、國慶45周年,以及近來的國慶50周年、香港回歸、澳門回歸、申奧成功的焰火燃放,我們都非常成功,圓滿地完成了任務。我們用不斷變化的新品種,烘托著每一個慶典的主題。這些色彩鮮艷、主題突出的禮花,不但完成著禮花廠為每一慶典燃放所裝點的夜空,同時也完成著焰火藝術自身的升華。
北京市禮花廠在近來的十幾年間,成功地發(fā)揚光大了禮花事業(yè)和禮花文化,它不但保留了中國傳統(tǒng)的特色,還能生產世界流行的日式禮花,并能有效地結合生產創(chuàng)新出兩者結合的第三類產品。企業(yè)目前以每年20-30新花色遞增,完成著企業(yè)每年打入國際市場的需要。企業(yè)焰火水平居世界前列,鞏固著北京焰火的中心位置。
北京市禮花廠四十多年的發(fā)展史,也是北京焰火四十多年的進步史,這一切都是和共和國息息相關的。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,國家繁榮昌盛,企業(yè)與焰火也興旺發(fā)達。今天的北京焰火不斷更新,新材料、新工藝、新技術不斷推出,從過去的滿足國內慶典,到今天已大步走向世界,在美國、日本、西歐等國,北京焰火都有很高的聲譽。
北京焰火面對機遇與挑戰(zhàn),它將勇敢向前。讓北京焰火不斷升華發(fā)展,讓這一瑰麗的夜空藝術與強盛祖國并肩而行。
李永康: 全國煙花爆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通訊委員
北 京 工 藝 美 術 大 師
北京市禮花廠副廠長 二零零四年九月
注:以文章含有附件 |